仁魂

on 2016/04/25

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


  話說某天,與小侄女逛街,途徑一間傳統的文具書店,弟弟進去找一些文具,於是我順便轉一圈,無意中發現這本新書,揭了幾頁,覺得幾有趣,因而敗下來。
  無可否認,最初吸引我的正正是書名:《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》;假如是甚麼日本血拼史、甚麼遊玩史,很坦白的說,我會完全無視下來,原因?
  慢慢道來。
  《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》設計比較特別,採用雙封面方式,並且全書亦分開各半。正封面從右揭頁這部分,是「返工地獄篇」,內容當然是主題,講述在日本上班的林林種種經歷;至於副封面從左揭頁的部分,是為「放工天堂篇」,講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。
Add caption
  「返工地獄篇」最印象深刻的是,作者歸納出在日本工作的三大要訣:「膠笑、演技、有做隨從的覺醒」,看到不禁笑了出來。是的,還記得曾經向某內地老板當面說過,要我去牽線日本公司的話,難度有如叫我去牽線中南海那些高層,絕對不是一時三刻輕鬆去弄的事。
  雖然我總是認為,全世界的公司全部都會講求交情,有交情或人情,談生意絕對很容易,然而從個人經驗來看,日本更講求這一點,要「真溝」(我常把商務合作,說成溝女,終日你溝我時,我溝你),真的要花很多時間去培植友誼才可,當然成功的話,所獲得的比外國公司更大;舉例來說,三五七年的事,外國會變成三四個月,日本則變成三扒兩撥。
  至於「放工天堂篇」部分,最喜歡的是,當作者去社區中心上日文班,發現那些外國同學,水平之高根本不用上課,只不過是因為很悶,過來消磨時間和認識朋友。之所以喜歡,是很有共鳴。
  想當年隻身在異鄉工作,最初一兩個月,身邊沒有朋友,周遭沒有甚麼可逛,甚至很多店舖比你更早下班,很悶很孤獨。完全會迫使你想各種方法去度過這些時光,除非願意永遠宅在家中發白日夢;那段時間,人生惟一一次去認真考慮,是不是養一隻小寵物,最後我購買一幅地圖(幸好不算是作者身處的那種鄉郊),每天選擇一處地點,下班後前去探索,後來養成到,連當地朋友亦驚訝,我竟然比他們更熟悉地點路線。
  始終覺得在當地生活和工作,才能真正認識那裡的人與文化,就正如對內地,曾多次向朋友說過:「你們大部分往內地去,不是購物旅遊,便是酒吧夜店或按摩,你們認識的女生當然往往是那一種;而我是生活與工作,固然認識的多數是不同。」 
  日本也是。
  很多人對日本的認識,不是網絡新聞,便是旅遊區;我不是說日本人不好,但請不要那麼流於表面,正所謂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。執筆時想起一件往事,話說在日本電車百無聊奈之際,身邊同事突然爆了一句「我對日本人的印象開始變差」,我立刻大笑地說「你很天真!」
  細閱《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》,能夠知道日本的另一面,尤其是...香港真的很多東西都很方便!縱使也許作者於小公司工作,或避重就輕,我總覺得日本公司派系化比香港更嚴重,而且嚴謹得吹毛求疪的程度,終日令我差點說出口:「唔好咁白痴好不好?」、「用少少腦得唔得?」

相似題材
其他參考
功夫港漫口述歷史 1960 - 2014 25歲,我去左日本做野,點知⋯⋯ - 作者Facebook專頁
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 - 中華書局